对连接的思考

头两天微信10周年,张小龙在产品方面对微信做了总结,我觉得特别能打动我,特别摘录如下,以便后面查看:

微信十年,如果非要用两个词来描述微信,我想,一个是连接,一个是简单。

连接是很美的。因为世界的运行就是靠万事万物的连接而进行的。对产品来说,做连接,意味着做服务的底层设施,因为基于连接可以演变出来的结果是最丰富的。

很多的社交产品可能也做连接,但它止步于人,微信的连接范畴更大,公众号、小程序目标都是连接,连接人和内容、人和服务,包括微信支付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货币的连接,视频号的目标也是连接。重心不是在做内容,而是在做底层的连接,这很重要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提“去中心化“,因为连接和中心化是有些排斥的。

再说简单。

我用简单来作为美观,实用,合理,优雅的代名词。

简单是很美的。从一个物理公式到一个日常用品,往往是简单的是更好的。实现同样一个目标,有一千种方法,但只有最简单的方法是最美的。正是因为有一千种方法存在,所以要真正做到简单是很难的。

以前在饭否,看到很多产品越做越复杂,我吐槽说,“一个产品,要加多少功能,才能成为一个垃圾产品啊!” 不是说加功能会让产品不好,而是加了不必要的功能,或者加功能的方式不对。

十年来,微信加了很多功能。我很庆幸的是,现在的微信,还几乎和十年前的微信一样简单。虽然比十年前多了非常多功能,但这些功能,都已经是用的最简单的办法了,所以增加的复杂度会小。

简单才会好用。特别是一个产品有十亿人在用的时候。

有时候也会想,很多用户其实并不一定很在意产品是否简单。粗制滥造的产品,也可能照样会有很多人用的。但是我们还是会追求简单,因为总有部分人,会认同这种简单背后的美感。

微信虽然是这么大用户量的产品了,并且经历了10年之久了,但我还是希望,它能一直保持自己的风格,一直像一个小而美的产品一样,有自己的灵魂,有自己的审美,有自己的创意,有自己的观念。而不仅仅是数字的奴隶。这样的话,我和团队,才会为我们的工作而感到骄傲,并且觉得有意义,这是我对微信十年在今天的最后一个总结。

巧的是公司产品部也有一样被这些话打动的同事,所以引发了简单的讨论,一位同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:

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“连接”1)个人用户不同设备的互连,比如华为分屏共享,2)企业客户之间的互连,方便的传文件,发消息,视频,开会,共享日历(避免会议冲突)3)和亲朋好友的互连,传照片,分享视频等等。当然简单好用是任何一个产品都需要考虑的,不光是微信,操作系统更是这样。

我下意识回复了一句“互联网时代,说连接怎么都不会错。。。” 讨论嘎然而止。

这两天因为考虑部署出去系统的更新问题,我又开始重新思考连接这个词:我们部署了系统,有服务期限,但是我们好像没有跟用户真正建立连接,对用户和我们放出去的产品基本失去了运营的能力,这是一个面向企业级市场的产品经理深深的痛。

与之相对的,互联网产品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。

那么什么是互联网产品?大部分人都会觉得,互联网产品就是基于互联网的产品呀。但是它有什么特点呢?这也是一个比较模糊而又值得思考的问题。以前跟一位朋友聊天,他给我的答案是,互联网业务就是站着就能把钱给挣了,完全的“睡后收入”。说得有点夸张,但是现在想来还是有一定的道理,什么样的产品能够产生“睡后收入“? 就是能够产生流量,并且可以流量变现的产品。其中的流量其实就是建立在连接之上的。

说起这个,不由要说起靠互联网模式成长起来的小米,小米的手机性价比方面在国内的口碑一直不错,但是它却能在维持手机性价比的同时制造大量利润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性价比的手机为小米获取了大量的客户,然后通过各种米服务跟用户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连接,小米再通过这些连接赚取大量利润。这也是小米“手机+AIot”战略的精髓所在,只不过在Iot发展起来以后,小米的用户不再单一通过手机建立联系、而是任何智能家具都可以成为小米跟用户连接的通道。

大家诟病比较多的小米的广告,广告这种东西投放的精准度是非常重要的,小米有了跟用户的连接以后,可以在服务端很方便地(当然也需要很强的技术能力支持)做好精准投放,从而会比传统媒介有更好的精准度。

为什么很多App千方百计希望用户能够接受通知推送的权限,最主要原因就是App需要通过这个来主动跟你建立连接,否则依靠你主动连接(打开App)他们公司可能就要关门大吉了。

最近想换一个手机,鉴于现在安卓机便宜又强大,其实非常想切换到安卓阵营。但是还是纠结了几点:

前面三点基本上问题不大:虽然体验上安卓和苹果有一定差异需要适应,但是这本身就是想体验的一部分,而且现在安卓手机电池容量都超大,续航方面比苹果还要强一些。最终让我最头疼的还是是切换平台以后,我存在iCloud上的照片&文档,迁移太过麻烦,最后只好作罢。

这是什么?这就是有了用户连接以后,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创造新价值所带来的用户粘性。

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,对于内网部署操作系统的客户来说,怎么建立连接?思来想去也只能搞复古的办法——把服务做好,通过这种人工的连接,把我们能给客户提供的新价值提供给客户,增加用户粘性,提高自己被替代的成本。

另外,对于同事提到的个人不同设备的互连,这个我也是非常赞同的。现在大部分用户使用手机会远远多于电脑,但是大家处理工作还是会优先使用电脑,这主要是因为电脑还是效率平台。但是如何让用户在使用两者的时候更方便,这其实是手机OS和电脑OS厂商都需要考虑的问题。

作为手机和电脑都做的厂商,苹果和华为显然走在了前面:苹果很早就推出了接力,可以把一些在手机上未完成的工作同步到iPad和Mac上。华为在近几年也推出了手机同屏功能,可以直接在PC上操作手机上的内容。而且,两家公司都开始尝试把自家的笔记本芯片换成ARM架构,将来手机上的应用在电脑上运行的障碍会更小,比如目前苹果已经实现iPhone上的应用可以直接在Mac上运行。这带来了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手机上没有完成的工作,以前可能还受碍于电脑端没有相应的软件可以”接力“(苹果的情况),或者受碍于同屏界面仍然太小不够高效,将来直接在电脑上运行相应的程序,并直接把未完成的工作做无缝迁移。

手机会变成效率平台(PC、Mac、平板&Pad)的一种输入媒介。这个值得桌面操作系统厂商深思。

总结来说,想表达以下几个观点:

欢迎拍砖&交流~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