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陆续续读了小一个月,不算完全读完,比如“社会责任”这一章节就没怎么读。书的内容主要是就着张一鸣的一些“只言片语”进行延展,重新分析规整,更像是作者把自己对张一鸣读者笔记分享了出来。
从章节上,这本书分了比较多部分,比如 自我管理、产品和增长、竞争哲学、打造班底、培养年轻人、远景和价值观、形成组织等等,主要涵盖了张一鸣在人才观、领导力、公司治理能力、知识储备、待人处事的境界、竞争方法等方面的思考和分享。个人觉得内容有些重复,而且分得太细,没有特别组织好。 不过因为以前没怎么深入了解过字节和张一鸣,所以对我个人的启发较大,给了较好的评价。
事先知道了这本书的组织形式,所以没有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读,而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点,大概是:竞争哲学、自我管理、打造班底、培养年轻人、形成组织、公司治理、技术创新……权供参考。
印象最深刻的观点 Link to heading
- 张一鸣拉张利东入伙。通过一系列“公式”说服张利东,想通了 1)其实口才好坏无所谓,关键是得有干货;2)我们需要时刻明白我们的“故事”,公司的未来在哪、产品的未来在哪、团队的未来在哪,这样才能吸引优秀人才加入、同时留住现有的人才;
- 跟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。 公司发展,团队难免变大,为了保证团队不乱,一般很多公司会增加很多流程,流程越来越细致、但人却越来越人浮于事,系统性、创新性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变得非常低,因为都依赖流程和分工。张一鸣却提出来应该提高人才的密度,减少不必要的流程,增加有大局观、有很好的价值观和能力很全面的人才。一群高素质的人才,就可以让规则定得很简单,简单成少数原则。大家照着原则而不是手把手的规则来配合,甚至只要知道“目标”结合常识就可以行动。
- 如何吸引人才。 四个要素:短期回报、长期回报、个人成长、精神生活。
- 效率大于一切、像优化产品一样优化内部的配合效率。这个跟头一段时间看得《目标》一书遥相呼应,时刻在提醒我:要想清楚目标是什么、识别关键瓶颈、带着团队一起完成瓶颈的优化。张一鸣将公司整体看做产品,打磨完善公司这个产品的方式是不断建设团队和塑造企业文化,表现在组织方面是少汇报、少层级、多共享;表现在管理方面是减少规则、减少流程、提高效率;表现在方法论方面是定高目标、快速迭代;表现在人才战略方面是用核心高管担任HR负责人,然后寻找最聪明的人。
- 知行合一。 张一鸣很好地践行了学以致用,我相信他的大部分才能在最开始都不是自己经历的,但是他保持了很好的学习方法:大量看书、跟别人学习……关键是他都去做了实践。比如对自己的时间做分析,实际上来自于德鲁克倡导的时间管理经典方法论:记录时间—分析时间—系统地安排时间。
- 执行力就是态度和能力。执行力好坏其实主要看目标是否达成、结果如何。一般大家会认为执行力主要是态度,实际上除了态度还要看有没有能力,任何一个出了问题都不会有好的结果。所以,除了对态度提要求外,还要能想办法提升人员的能力。
- 极致理性。 极致理性、时刻保持绅士般的微笑,这是张一鸣给人留下的印象。很难说是好是坏。但是我要改变的是别人跟我说得:“你可以生气、但是不要发脾气”。
- 不要在成本上竞争,要在ROI上竞争。“我们重视技术,而重视的体现之一是工资。我一直认为,公司竞争的核心是ROI(投入产出比)水平而不是成本水平。几乎没有行业领头的公司是控制人力成本来实现领先的,公司应该有好的ROI,而这个好的ROI需要通过让员工收获好的ROI来实现。”
- think big。 张一鸣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,有一条方法,就是团队敢于定很高的目标。愿景非常大,也能推着员工们一起前进,一起很极致地努力工作。
- 培养年轻人。 除了具体的技能外,1)珍视年轻人身上宝贵的一面:好奇心、没包袱、精力充足。2)鼓励创新和鼓励失败。3)push团队人员“逃逸平庸的重力”。4)提供好的氛围和好的回报。
除此之外,读这本书的同时我还翻看了一些其他关于字节的材料,比如《TikTok内幕:张一鸣的巨浪征途》、乱翻书中关于字节的几期博客等。以前印象中的字节跳动就是头条、抖音和飞书,但是没想到不少熟悉的产品居然都属于这家新巨头,比如懂车帝、激萌、番茄小说等等。对张一鸣的了解也更加立体,以前只是觉得他是一个技术型的CEO,了解更多以后发现他身上有非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:人才观、领导力、公司治理能力、知识储备、待人处事的境界、对竞争的思考等等,算是多了一个偶像。
希望最近有时间再研究一下字节和张一鸣,组织更多材料跟同事做下分享,做分享的目的用书中有一句话形容特别贴切,那就是希望同事看到字节跳动的例子以后能“保持大格局,少吵架,多做事,积极拥抱变化。”
其他笔记和佳句 Link to heading
以下是读书过程中记录的部分笔记和佳句。
目的性听起来不是一个褒义词,但是现实中他可以大量应用于积极场景。
给自己一点目的性,确定自己想要什么,然后才去做。
不只是年轻人,什么时候都不要吝啬帮助。
对于年轻人来说,多帮人一点,自己也会多一条路。
我做事从不设边界。当时我负责技术,但遇到产品上有问题,也会积极地参与讨论、想产品的方案。很多人说这个不是我该做的事情。但我想说:你的责任心,你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,会驱动你做更多事情,让你得到很大的锻炼。
寂寞时保持耐心,困难时保持平常心。
你必须要承受那样漫长时光的煎熬。现在回想,耐心非常重要,不仅是等待的耐心,还要有耐心作深入思考,找到更多更好的合作伙伴。
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中,创始人保持耐心是非常重要的,处理好了会像今日头条一样获得成长,慌不择路则会走向危险境地。
珍惜时间,安排自己的时间、提升工作效率、分析自己的时间投入、优化并重新做时间管理。
据说,他甚至觉得一天工作16小时感觉很好,其珍惜时间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。
张一鸣在总裁办的会议上,会同步自己的时间规划,甚至把它做成饼状图,上面会展示他一周招人、学英语等各花多少时间。他不断分析自己的时间利用,以此修正自己时间规划,以期达成更优的结果。
懂得精力有限,一部分做到极致、另外一部分势必要战略性舍弃一些。张一鸣说字节很多事情不做,尤其是别人已经做得不错的事情他们不做,我想差不多就是这个道理。
我把精力主要放在两件事上:一是产品和技术;二是招聘。这两块,再小的细节我都会过问。但市场和销售,我基本上从不介入。
人的所有精力都来自同一个精力钱包,如果你在其他事上消耗太多,在工作上就会余额不足。
执行力就是态度和能力。
执行力就是态度和能力,只有不断端正态度和提高能力,才能不断增强执行力。
保守、不胡乱激进,但是think big,有ambitious,大力出奇迹。
他是一个很保守的人,把事情翻来覆去想得很清楚,还能算得很清楚。他对很稀有的‘大东西’,充满了一种必须拿下,全力以赴地投入所有的精力、所有的资源的态度,然后去大力出奇迹。”
直面问题,不要逃避。这在企业管理中很常见,大问题不解决、小问题会不断涌现。
不要给自己找借口,要直面问题。
时刻保持自省,不要让自己被名利和地位遮盖住双眼,时刻保持清醒。
企业家们更需要反省,他们往往被认为是社会成功人士,很容易陷入高估自己的陷阱。当他们在经济上获得优势后,身边的各种诱惑增多,歌功颂德环绕四周,稍不留意就会被欲望牵引,走入歧途。
更重要的是,随着企业的壮大,他们与下层业务接触越来越少,对具体信息的了解也越来越少,如果缺乏自我反省能力,久而久之,他们看到的只能是虚假的数据和虚报的成绩。只要他们自我感觉良好,总有人会不断满足迎合他们。
今日头条多位高管和离职员工曾经表示,张一鸣脾气极好,而且是真的好,不是压抑着自己,就是个谦谦君子。他不凶人,也不刻薄地批评人,即使极不满意,也只是温和地说理,温和地鼓励。这与张一鸣积极反省情绪是分不开的。
张一鸣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、领导力和人才观,这些是让我佩服的地方。但是很难说这些部分对字节的成功有多少比例的影响。字节做得事情确实都是在风口上,顺势而为,可能是字节成功更为重要的一个因素。
创新者终其一生都应该与时代趋势站在一起,要顺流而下,不要逆流而上,只要看到趋势,就要站在趋势一边。
未来难以预见,创业者要善于观察趋势并及时行动。
每一个潮流都有上升期、平稳期、降落期,对处在其中的创业者而言,抓住上升期非常关键。
要想做好一款产品,需要花费多少心力,如果对做产品这件事本身没有极大的热情,我相信是做不好的。张一鸣做今日头条之前研究了100多款新闻类客户端,我看到这部分的时候只能说“我草。。。” 研究全球上百款新闻客户端也挺牛逼的,曾几何时我还要求自己时常体验些新应用,现在有点堕落了。
在做今日头条之前,张一鸣足足花了三年时间,研究了国内外较有影响的一百多款新闻类客户端。直到2012年3月,张一鸣准备好了人马和资金才成立了字节跳动。
核心技术+简单=低门槛+竞争力。 chatgpt也是这样的
有人分析认为,今日头条早期胜出的核心不是靠个性化,而是靠使用门槛超低的体验:一上来啥都不用选,猛推高点击文章,在后续使用中人和算法持续互动,个性化逐步体现。在理解用户上,当时所有今日头条的竞品都和今日头条差了一个身位。
做操作系统就是要看微软、苹果。
关注技术前沿公司,不断更新提升自己。
少物质享受,多观察生活。 产品经理就是要多体验、多感受,就像纯银说得,产品经理到一定级别以后变成了精英,很难再跟年轻人、跟绝大部分普通人共情,理解不了自己的用户,是不可能做出好产品的。
少物质享受,多观察生活。
这不禁让人有一个联想:时代变化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地铁上的大众。
但公司内部各种讲究不应越来越多,注意力要放在外部,产品、竞争、用户、客户、候选人上。
大体验和小体验的区别。
新浪微博告诉我们,只要抓住主要需求,产品再糙也能取得一定的成功。
知行合一,执行力强。
张一鸣觉得如果继续等下去,会严重耽误今日头条推荐能力的进度,便自己上网找资料,然后自己想象着写出了第一版推荐引擎。 这充分说明占据主动权的永远是那些不会等到“时机完全成熟再做事”的人,而是那些看到希望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干起来的人。
同理心是地基,想象力是天空,中间是逻辑和工具。AB测试只是一个工具而已,是测不出用户需求的,同理心才是重要的基础。如果没有同理心,做出的产品肯定没有灵魂,不能满足用户需求。但是光有同理心还不够,这样只能做出有用的产品。想要做出彩的产品,想象力非常重要。
张一鸣评价马化腾,这是在批评马化腾作为主流的时间点。
一个身价两百多亿的老板不作秀、不爬山、不吹牛、不打口水仗、不接受采访、不上电视杂志,以身作则像一个基层员工一样每天脚踏实地测试产品,无止境地改进产品的体验。这才是腾讯成功的最大原因。而被腾讯打败的失败者们始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,要么骂他靠抄袭,要么说他靠QQ才能成功。
人员相同、业务相近、变现相似,大家很容易将今日头条理解成另一个百度,然而张一鸣自己的类比对象却是腾讯和华为。 因为张一鸣用了发展的视角看问题,他看到随着今日头条的壮大,公司的服务会越来越往底层走,在基础设施上走出新路。
竞争对手是很好的蓝军。竞争对手可能有产品创新、市场策略等好的方面值得你学习。哪怕是竞争对手推动的批评文章,我们也认真看,而不是愤怒。也许文章里80%都有问题,但20%是对我们有启发的,那我们应该吸收那20%。除了竞争对手,没有人会那么认真挑你问题。
字节一直把百度当做人才库,不论是早期第一个技术高管廖若雪,还是后来技术线负责人杨震原都出身百度。尤其是杨震原入职后,包括朱文佳、李磊在内的百度算法人才更是蜂拥进入今日头条。对于挖角获取人才这件事,张一鸣从来没有负担。
我们重视技术,而重视的体现之一是工资。我一直认为,公司竞争的核心是ROI(投入产出比)水平而不是成本水平。几乎没有行业领头的公司是控制人力成本来实现领先的,公司应该有好的ROI,而这个好的ROI需要通过让员工收获好的ROI来实现。
本分、平常心,怎么感觉得到了步步高老板的真传
过去一年跟很多同事有交流,我觉得保持平常心的人,比较放松,内心没有扭曲,观察事物细腻,实事求是,比较有耐心。他们往往更能把事情做好。
只有心态越平稳,才能扎根越牢,才能够有魄力、有想象力去做更难企及的事情。
我问他,你打游戏吗?打游戏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,某个游戏要过100关,你打到99关的时候,就容易手抖。你想着,“我这好不容易到99关了”“我一定不能犯错误”,然后一般你就会挂了。平常心对待成功和失败,也包括不要错误归因,把外因当作内因,不要把运气当作能力,要找出成功或者失败的真实原因。
我自己的一个感觉是:也许在知识经验上有些差别,但是从人的角度来说,大家都还是非常接近的,是平常人、普通人。但有一点,能取得很好成就的人,他们往往保持很平常的心态。也就是说,保持平常心,接受当下的自己,把自己做好,往往就能把事情做好:平常人也可以做非常事。
现在越来越觉得这是一种很难的状态,我长期记忆不好,后来想想可能一方面跟休息不够有关、另外一方面是做事注意力不在当前的事情上。
如果用最直白的话来说,就是:“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,睡觉的时候好好睡觉。”
不要被竞争束缚,大胆地悄悄地创新。 不要为了竞争而做增量,为了用户价值和长远发展做增量。
我认为今日头条迎接挑战的最好办法就是大胆地创新,追求极致快速地往前跑,而不是把专注点放在竞争上。如果把专注点放在竞争上,我们就会回头看,去比资源,比一些现成的东西,这样一来,就会分散大家的精力,浪费公司的资源。所以,我认为避免竞争最好的办法就是创新,如果再在“创新”前面加上个前缀的话,就是悄悄地创新。
做今日头条这类推荐搜索引擎的提升空间还很大,难度挺高,前面肯定不止一个对手,阻挡一个人会耽误你往前。就像赛跑,你的目的不应该是挡住一个人,因为你挡住一个人,另外的人也会超过你。你应该尽可能地向前看,往前跑。
真正的创新者不应该被几个百分点的优势牵着走,而是全神贯注于自己的事,因为把事情本身做好比一味竞争更重要。
创业,快、准、狠。
三思后的迭代速度必须快。这也是一种创业必须要有的心态。
想清楚战略方向后,产品快速迭代。
我自己觉得,随便说all-in的团队有很大问题。all-in有时候是一种偷懒,如果你想得很清楚了,战略应该如此,那没有问题。但我的感受是,在很多时候,只是“我不想再想了,就这样吧,行就行,赌一把吧”。
后来又开始尝试“火山小视频”和“西瓜视频”,今日头条不停长跑数年,直到最后做出了抖音这个短视频终结者。保持平常心,耐心长跑,接受不确定性,对于创业者非常重要。
选择越高级影响越大的人才,越要看一些基本素质:理性、逻辑、修养、企图心、自我控制力。
我更喜欢研究组织和市场原理来减少管理。
为了找人也是不惜余力。 牛人都有相同的特质,至少是对技术和产品非常的在意,尤其是细节。
这年8月,张一鸣在微博上@黄河,谈到自己使用黄河推荐的一款应用软件后,发现了三个不足点。两人就此展开讨论,议题不断扩大,互动转发达到33次。
朴素,厚脸皮,坚持
主要话术是:“你好,我是张一鸣。我们在做一件什么事,你能不能给我们一点时间,我们请你吃个饭或者喝个咖啡。”
我刚才还在纳闷儿,张一鸣的口才到底怎么样?能靠什么说服这么多人才加入,现在看起来其实很简单,你就是告诉他加入为什么是有前途的、能做出事情的。
张利东看看眼前这个比自己小四岁的创业者,又看看白板上密密麻麻的小字,“用户量、展示量、点击率、转化率、单据、CPM(Cost Per Mille,千人成本)、CPC(Cost Per Click,点击计费)”,觉得有些震撼。
到这部分,基本上就开始围绕 “和优秀的人一起做有挑战的事” 了。
你看你的团队是不是优秀的,你周围的人是不是值得你学习的,你做的事是不是有趣、是不是有难度,这是最关键的。所以如果在座有选择工作选择事业的年轻人,我也是这个建议,和最优秀的人做有趣和有挑战的工作,这就是标准。
既然管理不是特别有经验,那就少管理,招聘好一点的员工,告诉他目标,让他自己管理。这也许不是最高效的办法,但肯定是一个还不错的方式。
张一鸣总是让那些他认为特别重要的人坐在尽可能离自己近的地方。
Context, Not Control.
Control除了会带来战略上的问题,还会因为追求控制感而导致企业反应迟钝。在座的都是CEO,我们可以把支出、合同、offer,全部加起来算算每天的审批有多少。假设一天是15个的话,一年就是5000多个。其中真正有效的有多少,经过大家认真思考的有多少,还是它的存在纯粹基于控制感?好像做了支出审批,资金就不会被乱使用。相较而言,你的下属或者其他人是不是能够更好地审批?我想是的,因为他们在一线决策,有更充分的外部信息。由于CEO精力有限,大量的审批延时,让很多事情平白增加了一天到两天的时长。
相信是善意的就会是善意的,反之大家的心眼子只会越来越多。不过这种情况我想更适合于在白纸上画画,在已经画过图的纸张上就。。。
因为公司反复强调,要对同事首先做出善意假设,假设同事的所有行为是可信赖的。
我觉得,最该看重的是技术投入,以及技术因素对业务的贡献,公司为用户创造的价值里,有多大比例是通过技术投入而不是“地推”烧钱完成的。技术投入包括技术员工的占比、服务器的多少、算法构架上的投入等。从这个角度,我个人是很欣赏Elon Musk(埃隆·马斯克)的,从PayPal、SpaceX、Tesla到SolarCity,他是真正在做有科技含量,且能让未来提前到来的事情。当然过去的苹果、微软、谷歌也是如此。
如何吸引人才——我总结了(总结不表示我做好了,而是认识到要做好)四个要素:短期回报、长期回报、个人成长、精神生活。
会出现四种结果: (1)公司不要变复杂,保持小且精干的团队。但这样并没有什么用。一个平台型或者一个大型公司,肯定是要尽可能吸收生产要素,变成一个很强大的系统。只有吞吐量大的系统才是好系统,才能创造很大的价值。所以保持复杂度低、团队规模小不是想做大事业的公司的解决办法。 (2)公司复杂度提高,把规则也提高,把流程也增加,通过流程增加以防止出乱子、出问题。这能解决眼前的问题,但其实有很大损失,因为从制定规则的部门角度来讲,为了少出问题,肯定让流程和规则越细越好,但这会导致弱化很多最优解的可能。因为我们面对的情况可能是弹性的、灵活的。如果有很多限制,员工就会不想去找最优解。尤其当行业出现重大变化,公司不能靠惯性前进的时候,累积的规则流程制度是特别大的问题。 (3)连流程也没有,就会变得很乱。有流程的公司往往不会说乱,只会说它很慢、很僵化。 (4)提高人才的密度,增加有大局观、有很好的价值观和能力很全面的人才。基本上我认为高绩效人才密度和业务复杂度是相互平衡的,如果招的人才理解力极差,那么公司的制度就得定得非常详细。但是如果面对一群高素质的人才,就可以让规则定得很简单,简单成少数原则。大家照着原则而不是手把手的规则来配合,甚至只要知道“目标”结合常识就可以行动。
张一鸣将公司整体看做产品,打磨完善公司这个产品的方式是不断建设团队和塑造企业文化,表现在组织方面是少汇报、少层级、多共享;表现在管理方面是减少规则、减少流程、提高效率;表现在方法论方面是定高目标、快速迭代;表现在人才战略方面是用核心高管担任HR负责人,然后寻找最聪明的人。
遇到困难,少点套路,多点坦诚。
最近最重要的感悟之一。与其担心对方感受婆婆妈妈,还不如明确要求。
你每给别人一个不坚决的回复,就给人带来一个期望,给你带来一份烦心。
如果将公司视为一个有机体,信息的流动对于组织来说类似于中枢神经反应,组织的效率正是取决于此。公司要想保持活力、保持敏感性、在残酷的竞争中不被淘汰,信息流动的效率就显得格外重要。张一鸣非常看重信息流动效率,他认为对于现代新兴企业来说,信息流动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什么是“Stay hungry, Stay young”?“Stay hungry”,大家都知道,就是好奇心、求知若渴、上进心。但为什么要说“Stay young”? 我觉得年轻人有很多优点:做事不设条条框框,没有太多自我要维护,经常能打破常规,非常努力,不妥协,不圆滑世故。